大街上,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,手里端着一个破旧不堪的碗,在人群中徘徊。每当有人路过,他都会伸出碗,试图乞讨一点零钱。然而,行人们纷纷避开,很少有人愿意停下脚步。谁能想到,这位落魄的乞讨老人股票配资官网行情,竟是当年13岁便考入清华的天才?
这位老人,就是著名的物理学家叶企孙。
叶企孙1898年出生于上海一个书香世家。父亲深知教育的重要性,为了让儿子接受最好的培养,特意请来名师授课。小小年纪的叶企孙展现出超乎常人的聪明,学习进步飞快,不仅才华出众,还兼具儒雅气质。父亲思想开明,不仅要求他精读四书五经,也鼓励他学习西方科学知识,为将来打下全面的基础。
展开剩余77%九岁那年,叶企孙被送到上海敬业学堂,很快便成为班级里的佼佼者。1911年,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学堂(清华大学前身),成为最年轻的入学学生之一。在清华,他逐渐认识到,国家发展需要的不只是传统学问,更需要现代科学人才。于是他立志成为一名科学家,并为出国深造提前努力学习英语。
1918年,叶企孙脱颖而出,成为“庚子赔款留美公费生”,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物理。他才华横溢,被直接跳级到大三,并师从著名实验物理学家布里奇曼。1920年,他获得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学士学位,随后进入哈佛大学继续深造。1921年,他与导师合作测定普朗克常数,成果轰动学界,并沿用了16年之久。1923年,他获得哈佛哲学博士学位,学术前景备受瞩目。
学成归国后,叶企孙在清华任教,先是教授、副教授,后来成为物理系主任、理学院院长。由于讲课风趣易懂、深入浅出,他的课堂座无虚席,甚至有人自带板凳来听。他在清华的影响力极大,深受学生敬重。
抗日战争爆发后,他毅然放弃出国机会,投身抗日工作,负责抢运图书和仪器。此后,他担任西南联大理学院院长、中央研究院院士、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等重要职务,并积极参与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。1956年,他主持编写了《1956—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》中磁学分支的内容,为中国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然而,在特殊年代,叶企孙却遭受残酷迫害。1967年,他被“造反派”扣上“特务”的罪名,在大会上遭到侮辱和批斗,还被关押在阴暗潮湿的牢房中,工资被停发,家产也被抄没。虽然一年后因查无实据被释放,但他依旧背负“特务”名号,长期遭受打击和监视。
身心受到严重摧残的他,身体越来越差,生活无以为继,只能流落街头乞讨以维持生计。直到1972年,北京大学才出面,将他的情况定性为“人民内部矛盾”,恢复了教授待遇,每月给予工资350元,并为他安排了住房,让他的晚年生活稍有保障。
可惜病痛缠身的叶企孙,最终在1977年1月13日病逝,享年79岁。几天后,国家在八宝山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。1986年,他的冤案终于彻底平反。
叶企孙一生桃李满天下。在新中国“两弹一星”23位功勋奖章获得者中,就有9位是他的弟子,人们称他为“大师的大师”。
从天才少年到饱受磨难的科学家,叶企孙的一生充满曲折与荣耀。他用智慧与坚守推动了中国物理学的发展,用人格和胸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子。即便在最黑暗的岁月,他依旧不曾放弃对科学与教育的热忱。
叶企孙先生,您的学术贡献与精神风骨,将永远被铭记。愿您安息。
发布于:天津市道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